养殖场散养的兔子容易得什么病
一.传染病
1.兔瘟
病因: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烈性传染病。病毒可通过病兔的分泌物、排泄物传播,健康兔接触被污染的饲料、饮水、器具等而感染。在养殖场,兔子密度较大,一旦有一只兔子感染,病毒很容易在兔群中迅速传播。
症状:最急性型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。急性型体温升高至 41℃以上,精神沉郁,食欲减退或废绝,呼吸急促,死前出现尖叫、抽搐等神经症状。
防治:定期接种兔瘟疫苗是预防兔瘟的关键措施。幼兔 40 - 45 日龄首免,60 日龄加强免疫一次,之后每半年左右免疫一次。发现病兔要立即隔离,对病死兔进行无害化处理,如焚烧或深埋,同时对兔舍、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。
二.巴氏杆菌病
病因: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主要病原菌。饲养管理不当、兔舍通风不良、湿度大、兔子受到应激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该病。在散养环境下,兔子与外界接触机会多,容易感染。
症状: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。如鼻炎型表现为鼻腔流出浆液性、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,打喷嚏、咳嗽;肺炎型出现呼吸困难、体温升高;败血症型则是突然发病,迅速死亡,死前体温下降。
防治:加强饲养管理,保持兔舍清洁干燥、通风良好。定期进行疫苗接种,如使用巴氏杆菌疫苗。发病后,对病兔使用抗生素(如青霉素、链霉素等)进行治疗,同时隔离病兔,对兔舍进行消毒。
三.魏氏梭菌病
病因:由 A 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引起。主要是因为兔子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,或者饲料突然更换、饲养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,使得魏氏梭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。
症状:急性病例突然发病,急剧腹泻,粪便呈水样或带有血色和黏液,有特殊的腥臭味。病兔体温一般不升高,严重脱水,常在数小时至一天内死亡。
防治: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,避免突然更换饲料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。发病后,可用抗魏氏梭菌血清进行治疗,同时口服抗生素,如甲硝唑等,并且要及时隔离病兔,防止疾病传播。
四.寄生虫病
1.球虫病
病因:球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,主要通过口腔感染。在养殖场的散养环境中,兔子容易接触到被球虫卵囊污染的土壤、青草、饮水等。幼兔尤其易感,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较高。
症状:根据球虫寄生部位可分为肠型、肝型和混合型。肠型球虫病表现为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,粪便可能带有黏液或血液;肝型球虫病可见肝脏肿大,有腹水,可视黏膜黄染;混合型则兼具两种症状。
防治:保持兔舍和活动场地的清洁卫生,定期消毒。幼兔可在 1 - 3 月龄时,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抗球虫药,如地克珠利溶液。同时,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,避免兔子采食被污染的食物。
2.疥螨病
病因:由疥螨寄生在兔子皮肤表面引起。兔子之间互相接触、共用被污染的垫料或器具等都容易传播疥螨。在散养环境下,由于兔子活动范围广,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。
症状:兔子的头部、耳朵、四肢等部位皮肤出现瘙痒症状,病兔频繁搔抓、啃咬患部,导致皮肤脱毛、红肿、结痂,形成灰白色的痂皮,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。
防治:发现病兔要及时隔离治疗。可使用伊维菌素等药物进行皮下注射,同时对患部皮肤用温水洗净后,涂抹硫磺软膏等药物。对兔舍、垫料、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,防止疥螨传播。
五.消化系统疾病
1.腹泻
病因:饲料突然更换、采食过量、食用了发霉变质的饲料、饮水不洁、肠道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兔子腹泻。在养殖场,饲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对兔子的消化系统影响较大。
症状:粪便不成形,呈糊状或水样,肛门周围常被粪便污染。病兔精神萎靡,食欲减退,严重时可出现脱水、消瘦等症状。
防治:保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,饲料更换要逐渐过渡。轻微腹泻可减少饲料供给,提供干草和清洁饮水,在饮水中添加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,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,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防止脱水。
3.积食
病因:兔子进食过多或过快,特别是在采食了大量精饲料后,缺乏足够的运动和干草促进胃肠蠕动,容易导致积食。在散养兔子中,有时饲料供应过多或兔子抢食可能引发此问题。
症状:兔子腹部胀满、发硬,触摸时可感觉到肠道内有硬块。病兔食欲减退或废绝,有时会出现磨牙、蹲伏等表现。
防治:合理控制饲料供应量,避免兔子暴饮暴食。发现积食后,可先停止喂食 12 - 24 小时,只提供少量饮水,同时轻轻按摩兔子腹部,促进肠胃蠕动。也可使用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,如健胃消食片(根据兔子体重适量使用)。